科学讨论会——创新大赛青少年选手交流的新平台
发布时间:
2014-08-29
4880
为了给参加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31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子女学校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35个代表队的459名学生提供一个分享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加深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启发与借鉴的平台,大赛组委会于2014年8月25日上午为青少年选手们精心组织了一场科学讨论会。本次科学讨论会从参赛的337个学生项目中选取了4个项目进行代表性发言。这4个项目涉及到生物、工程、天文等领域,选题均来自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倡导用中学生能够驾驭的基础性科研方法和身边可取的材料来开展科学课题研究。
讨论会由华东理工大学安琦教授主持,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楼伟出席讨论会并致辞,机械与科学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陈燕男也出席了会议。
来自云南省江川县第一中学的赵杨旭同学介绍了他耗时2年多时间在家乡所在县城的农贸市场、真菌培育基地和山林里开展的菌类的采集、鉴定和调查走访,鉴定出自己所在县域范围内的野生大型真菌37科155种,初步探明了家乡野生大型真菌种质资源现状,为资源可持续的利用和保护打下良好的开端。听了他的介绍,同学们对他坚持不懈研究的精神表示佩服,同时也对他研究的必要性、方法和日后的改善提出了一些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来自上海市延安中学的叶心仪同学只是一名初中学生,她从自己喜欢的猪笼草中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题目,开展了“猪笼草瓶状体消化液酸碱度自我调节的初步研究”。叶心仪同学的项目介绍很有技巧,她不仅将猪笼草带到会场进行实物展示,还用滴管现场抽取出猪笼草瓶状体中的消化液给在场的各位同学进行观察,极大地激发了听众的兴趣。叶心怡同学经过研究发现:猪笼草瓶状体中的消化液在减少和加入中性离子水后都能很快恢复成原来的弱酸性。听众同学们的提问集中在消化液酸碱性的区别、猪笼草在生物界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定位等问题。叶心怡同学实事求是地回答“不知道”,因为她还没有系统学习完初中生物课程,不过她认为同学们的提问给了她后续研究的更多灵感。
第三个项目是来自杭州高级中学的陈卓君和陈安恺两位女同学,这两名天文学发烧友介绍了利用三角函数设计了中学生就能驾驭的简单易行的测量和计算地月距离和月球半径的方法。她们的报告刚介绍完,在场的众多天文爱好者们就纷纷举手提问,对她们研究中使用的仪器、软件和操作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并提出了一系列带有质疑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不使用天文学上常用的六分仪、研究过程中的误差如何处理,是否存在循环论证的风险等。两位同学不慌不忙从自己的研究过程中举出各种例子来回应同学们的提问,讨论会变成了天文爱好者的切磋交流会。
最后一个介绍的项目是来自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的杨辰和张凌睿同学,他们研制出一种快速、有效筛选植物吸附PM2.5能力的检测系统。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做了对比研究,他们的检测系统所测试的PM2.5结果与目前通用的称重法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这个项目获得了在场大多数同学的好评,有同学直截了当地说要为杨张两位同学的研究“点赞”!不过,听众们也提出了很多相对“尖锐”的问题,例如自己研制的装置可靠性如何保证、实验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如何排除等,在“唇枪舌剑”的交锋中,两位同学的项目被阐释得更加详细,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也暴露出来,为项目的后续完善和进一步研究指出了明确的思路。
担任本次讨论会点评嘉宾的是来自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安琦教授、机械与科学研究总院的陈燕男总工程师。两位点评嘉宾在惊诧于同学们出色表现的同时,对同学们如何进行正式的学术报告提出了改进意见,并提醒同学们任何一个微小的科学进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和汗水,需要走过前人所行的道路然后再进行知识更新,目前大家所做的研究工作只是科学的起点,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短短2个多小时的科学讨论会非常紧张而有效,台上的项目介绍者严肃认真,有自信、讲究实证、侃侃而谈;台下的听众呼应强烈,探询、质疑、提建议、求真求实、这分明是一场真正的未来科学家的项目辩论会。这场项目辩论会展示交流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单纯的科学项目,更是参加创新大赛青少年选手们探索、求真和坚持的理念与精神的充分体现。
返回列表